专题专栏

Thematic column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研动态

冉江洪教授课题组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大熊猫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6日 浏览量 :862

受威胁和濒危的物种由于种群数量少和地理分布特殊,更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识别和整合一个物种对其环境适应的生物学过程,对于确定它们是否能在原地持续生存是很重要的。相关性模型(correlative model)广泛用于预测物种的分布变化,但一般不能捕捉生物对气候的缓冲能力。大熊猫生活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被认为是不耐热压力的。虽然许多研究已经发现气候变化会导致严重的栖息地丧失,并威胁到以前的保护工作,但大熊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尚未被探索。本研究使用了一个机制模型,Niche Mapper,探索大熊猫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的生理、行为和生态响应,首次绘制了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气候适宜活动区(suitable activity area, SAA)。结合SAA与森林、竹子的分布,发现了高度适宜栖息地(highly suitable habitat, HSH)和季节性适宜栖息地(seasonal suitable habitat, SSH),并对其在气候变化中的时空动态进行了预测。总的来说,大相岭山系大熊猫在最热月(七月)的SAA到2070年将减少11.7-52.2 %,这比竹子栖息地的丧失(45.6-86.9 %)更为温和得多。但受到竹子和森林的限制,大熊猫的栖息地损失增加,到2070年只有15.5-68.8%的HSH保存下来。机制模型方法有助于区分生境丧失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热环境恶化直接导致的还是由食物资源分布丧失间接造成的,并减少在预测新环境时产生的外推。

本研究成果由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资金资助。365英国官网2014级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张语克为第一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Paul D. Mathewson为共同第一作者,冉江洪教授为通讯作者,《An eco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ikely giant panda habitat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一文在线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DoI:10.1111/gcb.14022, IF=8.502).

网址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4022/full